admin 发表于 2014-7-2 13:56:45

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好生活



6月29日,伴随着中央新闻单位在赣南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自2012年6月《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这里发生了振奋人心的可喜变化。

  从于都县城出发,车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中行驶了近1个小时,记者来到了前村村的一幢二层小楼,这里住着林祥贵老人一家,他是在2012年于都县实施土地流转制度后来到这里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我和老伴种水稻,买水稻种子22块钱一斤,化肥200块钱一斤,田块又小,基本上是亏本。现在,我把5亩地租给外地的老板,我和老伴每天只需要在土地上锄锄草,打打药,每人每天可以赚60块钱,一年可以收入18000块到22000块;政府每年还按照520斤稻子的市场价给补贴,每亩地每年还能有675块的收入。我和老伴的活计很轻松,还可以照看孙子,真的很感谢党的政策!”

  据前村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天泉介绍,实行土地流转让土地“生金”了。前村村有300户人家,像林祥贵这样把土地租出去的还有30户,他们都是把自己种水稻的土地流转出去,租给蔬菜、瓜果或油茶种植大户,这给原先种水稻的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随着于都县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三送”服务政策的实施,土地流转后的农民还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让原本需要照顾年迈父母的外出务工者免除了后顾之忧。

  当记者问林祥贵有怎样的梦想时,他说:“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赶上土地流转这么好的政策,现在收入不少,我有两栋大房子啦,就希望在外打拼的儿孙们能好好努力,上学的重孙们认真读书,以后去大城市读大学,圆我们老一辈的大学梦。人老了就会希望儿孙满堂,还希望能看到‘五世同堂’呢!”

部分地方政府用行政命令搞土地流转
中国证券网讯,人民日报6月29日刊发署名为“赵永平”的文章称,土地流转现在挺火,不少地方动辄就搞万亩农业园区、几万亩产业基地。项目建得漂亮,可农民不买账:“效益再高,也跟我们没关系。”据统计,仅去年受理土地流转纠纷就达18.8万件。
  文章表示,土地流转最积极的一是部分地方政府,他们认为千家农户土地分散、效率低,搞不了现代农业,于是纷纷“垒大户”、树样板,甚至不惜行政命令搞流转。二是一些工商资本,他们认为农业起点低、收益稳,纷纷下乡搞流转。三是新型经营主体,他们觉得有政策、有市场,土地规模越大效益越好。
  对此,文章评论指出,土地流转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并不是越快越好。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大量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土地流转自然就顺畅。而在大多数农村,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土地承担着农民的就业、社保,甚至柴米油盐,如果不顾实际强制流转,会对农民利益带来很大的伤害。
  文章称,目前土地流转已经出现一些问题。由于种粮不赚钱,一些公司热衷“挂一接二连三”搞开发,什么赚钱“种”什么,“非粮化”“非农化”趋势明显。有的企业出现经营困境,撒手跑了,地没法种,租金没人给,农民利益没保障。
  土地流转最根本的是保障农民的权益,因为地是农民的,流转不流转,什么价格,流转多长时间,应该由农民说了算。关键是政策底线不能突破: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不能越位,包办流转;也不能缺位,放任不管。当前,全国还有2/3的县和乡镇没有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有近40%的土地流转未签订合同,做好服务引导和市场监管,政府要做的事还很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