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钢别墅_自建房论坛门户网站_建房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查看: 8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4建筑-一个建筑师写给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组领导们的公开信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154

帖子

4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2:08: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房迷推荐产品,下单支持建房迷
建房迷非常喜欢24建筑的一些设计理念,为了方便广大建房迷自建房用户对于自建房设计的理解,特将24建筑的部分设计师说转载过来供大家学习参考,版权24建筑(http://lu-24.com)所有。

一个建筑师写给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组领导们的公开信


本人名叫鲁仲鹏,建筑师,自2006年起,专门从事农村建筑的设计工作已有5年,期间接触了大量有关农村建筑设计的信息,也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多篇文章阐述我的感悟,现在希望能够总结一下,以供各位领导参考。





新农村建设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局面,我不是政治家,对农村工作的了解也很肤浅,因此这里就尽量不讨论政治问题,主要讨论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问题。





农村民居建筑现状,总的来说是严重缺乏设计,其后果是:



       1.安全得不到保障:汶川、玉树地震都导致大量民房倒塌,伤亡惨重,而同一地点的经过设计的、按图施工的城镇房屋没有太大损失,我有一个学生来自绵阳,据他描述,绵阳郊区的民房在地震中破坏严重,震后都需要政府资助进行重建,而市区的房屋几乎没有破坏,伤亡也极少。



       2.浪费土地:由于村民分散居住,占用地面面积很大,自来水供应、污水排放、电信、电力等市政设施覆盖成本高、效率低。



      3.建筑功能严重落后:仅凭农民自己的智慧和包工头的建议就把房子盖起来,建筑的房间分布、交通组织、通风采光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都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更不用说节能、低碳这些先进的理念,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城市住宅设计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村民居的差距是明显的。





      4.建筑外观形式混乱:大部分民房没什么风格,只是简单的砖砌的房子,很多民房没钱做内外的装修;其余的就五花八门什么风格都有,中式的琉璃瓦和飞檐翘角,欧式的柱子和线脚,乱搭乱建的阁楼、偏房,刺眼的大红大绿的颜色,总之,没有规律可循,更谈不上什么民居文化了。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相信各级政府都已经想到一些解决的措施,包括集中安置,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也包括城中村的“穿衣戴帽”工程等等,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主要的解决方式还是兴建大量的农民新村。







      但这些解决办法中也存在问题:



      1.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



      目前农民新村的建筑结构形式不够先进。在大多数的农民新村中采用的结构形式还是原来的砖混结构或者混凝土框架结构,这两种结构的施工作业周期长,人工费用高,质量好坏不一。针对这一点,一部分政府官员注意到了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相对传统砖混和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明显优越性。所谓工业化建筑就是指建筑的构件在工厂里面预先制作,再运到现场组装完成,施工周期只有传统建造方式的七分之一,最短的甚至只有二十分之一,而且质量稳定可靠。



      我们24建筑工作室最近在宁波参与了一个由中央政府领导,浙江省政府组织,民营企业具体操作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按照专家的建议,采用的是预制钢结构和墙板体系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典型的工业化建筑。在四家设计单位参与的竞标中,我们的方案最终胜出。



      所以住宅产业工业化的必要性已经开始被中央政府认知,并大力地向地方推广。



      2.规划设计需要被重视



      目前住宅的类型包括商品房,保障房,农民新村和农民自建房,其中除了大中城市的高档商品房在高房价的支撑下,可以购买最先进的建筑设计服务,其余住宅的承建方都不愿承担太高的设计收费,只能因陋就简,寻找廉价设计,或者抄袭其他项目的设计,再或者干脆不设计,尤其农民自建房,做过设计的很少,保障房和农民新村的设计也大多太过廉价而失去品质。优秀的设计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设计院里面,主要为开发商服务,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不同住宅类型之间巨大的品质落差。 但情况也在改变,之前集中于大中城市的建筑设计人才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城市保障房和农民新村的承建方也在寻找更好的设计,就连自己建房的农民也都开始在网上寻找愿意提供设计的建筑师或者好一点的图纸,这也是24建筑工作室得以生存发展的市场基础。


      总的说来,人们对于设计的重视程度在增加,逐渐认识到,只占建筑总造价3%—5%的设计费决定了建筑品质的60%以上。


      中国建筑寿命之短大家都知道,每过20-30年,老房子就要拆毁重建,这主要还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很难对将来的居住品质有一个清晰的预测,但建筑的寿命一般可以达到100年,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浮躁的建造理念。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从速度转向质量,人们对居住品质的期待值也会逐渐趋于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并促使建筑品质最终达到相应的稳定的高水平。到那时,中国已是中等发达国家了。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早注意到设计对于建筑品质的影响,就能越早得到百年质量的居住品质。整个国家并非在同步发展,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已经迫在眉睫地需要得到高品质的建筑了。





      3.民居文化要复兴

      中国的复兴最高的层面是文化的复兴。中国古代在民居文化上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从北京四合院到徽派民居,从乔家大院到客家围屋,都是当时当地中国民居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文化的复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民居文化呢?这是个庞大的课题,恐怕需要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渐清晰起来,但至少,目前我们要敢于动手去开个头。不要觉得万事开头难,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在开头的时候更容易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就像每个朝代的开头总是后代无法超越的强盛;中国摇滚时代的开头(崔健、唐朝)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密斯、赖特、格鲁俾乌斯、柯布西耶)自从上世纪30-60年代的高峰之后,还没有人超越他们的成就。所以,勇敢地把民居文化的复兴提上日程,并非是好高骛远的白日做梦,趁着年轻中国的开天辟地的豪情壮志,我们有机会创造新一代的民居建筑文化。



   具体操作的过程:

   1.工业化住宅建筑,目前分为三种方向:

    第一种是预制混凝土结构,梁柱、楼板、基础都是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这种技术近年以来取得长足进步,以广东中山“快而居”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是外观厚重,符合中国人对建筑的传统感官要求,由于整体材料均统一为混凝土,其材料的兼容性很强,接缝牢固,不易出现防水问题。缺点是重量大,运输长度超过200公里以上就会导致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者就需要在工地附近建厂生产,初期投资较大。





第二种是轻钢结构薄壁体系,这种结构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生产已经形成规模,其优点是重量轻,保温隔热性能好,造价低,建造速度特别快,抗震性能也很好。缺点是外观单薄,耐久性较差,不符合中国人对永久性建筑的基本期待,目前主要用于景区的临时房屋,工地的工棚,出口拉美和非洲的安置房屋等等。





第三种是重钢结构(其实就是钢结构,只是区别于轻钢)外加预制混凝土墙板,这种结构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规模,因为市场没有形成,政策又不给倾斜,技术标准、规范都没出台,所有厂家都在观望。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重量轻但是外观厚重,结合了前面两种结构形式的优点,具有最好的国内市场前景,特别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缺点是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刚度不同,容易产生缝隙,防水上可能出现问题,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科研攻关,技术难度不大,但是政策不倾斜,难以调动厂家的积极性。



      2.寻找合适的建筑师:

      建筑规划和设计的灵魂是建筑师这个人,找到这个合适的建筑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那么选择建筑师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首先要对农村建设有热情,有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强烈的创新精神。最简单的挑选办法就是招标,政府支付合理的标底费用,吸引优秀的设计公司和个人参与竞争,用图纸说话,看谁对农村建设理解最深,能力最强。





   3.民居文化的研究和创新:

   创新必须基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民居文化的研究确实有人在做,大多都是些文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首要的工作仍然是寻找合适的人选。如果建筑师人选已经通过招标确定下来,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建筑师有没有能力独立承担一种建筑文化的创建工作?这个疑问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建筑师应该谦虚一点,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时代的代言人,更不要眼馋西方国家对建筑师的那种高度的尊重和信任,在中国,做事情的方式不是那样的。在中国,官员+文化学者+建筑师的组合应该比较靠谱 。



     更何况,具体到新农村建设这个量大面广的事情上,就完全和城市里的标志性建筑是两回事了。所以,建筑师是没有能力去独立创建一种建筑文化的。



民居文化的研究目前基本处于理论阶段,没人去做实用意义上的研究,因为搞设计的人不懂民居文化,或者只知道一点皮毛,而真正研究民居文化的学者们又不会做设计,两方面接不上轨,各搞各的,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我的意见是,找一个既懂得民居文化又懂得设计的人是很难的,(这样的人几百年才出一个)如果找不到,就组建一个由建筑师和民居研究学者组成的团队,由一个综合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领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事情就好办一些了。历史上著名的大型工程也大多采用官员+风水师+匠人的组合,我们何不效仿呢?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不仅会实现改善民生的政治目的,还有机会实现民居文化复兴这个更高层次的目的。希望各位领导对此有所重视,从政治的高度来引领文化的复兴,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值得珍惜的遗产。


鲁仲鹏


文章来源:24建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群|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建房迷JianFangMi  沪ICP备0501607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7163号

GMT+8, 2024-4-28 23:51 , Processed in 0.12326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